永丰数字科技 . 永红展业集团旗下展会

行业资讯

不做“面粉工”,要做“麦院士”!青岛面粉企业的破局之道

2025-11-04

在山东这个粮食大省,小麦年产量常年保持2000万吨以上。发展面粉产业,不仅延伸粮食产业链,带动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,也为建设“齐鲁粮仓”、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有力支撑。

放眼全球,面粉市场在烘焙等产品需求下稳步增长,同时健康化、特种化的趋势正重塑行业结构,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。即便坐拥主产区,山东面粉企业也必须直面考验。

如何在巨头环伺中生存?记者蹲点青岛面粉企业发现,当地企业的破局之道,并非投身价格“红海”进行消耗战,而是转向产业链的“深水区”——一个更依赖技术沉淀与专业积累的领域。

再造面粉价值

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面粉最大市场。在中国,行业高度集中于少数巨头手中,如日加工能力达8万吨的五得利、常年霸榜最好面粉品牌榜的益海嘉里和中粮等。中研网数据显示,面粉行业前五企业市占率约为35%,龙头企业主要市场份额,市场竞争尤为激烈,马太效应愈发明显。

青岛面粉加工业伴随地方粮食经济的起伏,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。

上一个十年,全国性面粉企业陆续进入山东市场,凭借品牌与规模优势占据了民用面粉的主流份额。面对激烈竞争,青岛面粉企业没有盲目跟进,而是选择静下心,重新审视自身的能力边界和未来方向。

“允许亏损1000万,也要拿下市场”——当巨头携资本呼啸而来,一位本土企业工作人员坦言,这种“不计成本”的打法,让他们选择了主动退让。另一位工作人员则一语道破了背后的认知:“当对手品牌已在消费者心里扎根,我们更需要重新找到具备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。”

这是一种理性判断。这种清醒,成为青岛面粉企业转型的起点。

他们转向能够发挥自身积累与专业优势的B端市场:服务食品加工企业、连锁餐饮企业等更具技术含量的客户。

从追求“卖得多”到思考“能做什么”;从拼规模、拼品牌,到拼质量、拼技术、拼服务。青岛的面粉企业开始意识到,竞争力不在于市场占有率的数字,而在于能否持续创造价值。

为推动面粉等粮食产业转型升级,青岛市正利用其小麦产区优势,推出了“青岛面粉”区域公共品牌,并定位为“精致面粉”。当地政府通过“双帮双找”益企行动等具体政策,为相关企业提供平台,激励它们进行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。试图探索一条从产品品牌化到产业经济的发展路径。

对于山东而言,青岛企业的这种战略选择——即从追求产量扩张转向提升产品质量。正为全省的粮食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案例。

找准“专业坐标”

如果说转型是青岛面粉企业的起点,那么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,则是它们走稳专业化之路的根本。

走进维良食品的车间里,自动化生产线有条不紊地运转着。企业坚持“小品种、多批量、个性化定制”的生产模式,为多家头部餐饮品牌量身定制专用粉。“不用添加剂”,是他们的底线。为了做到这一点,企业引进了色选机、剥皮机等设备,还组建了研发团队,深入研究客户的工艺流程。“只有真正了解客户怎么用面,我们才能把粉做好。”维良食品负责人说。

在品品好粮油看来,专业化的价值在于“提前半步”。企业为某头部品牌研发的专用宽粉,工艺复杂、标准高。“我们看准市场变化,通常三到五年是一个周期。巨头一旦进来,我们就转向新的细分市场。”品品好粮油负责人的话里带着务实的判断——不断调整节奏,保持创新领先。

皇丰面粉则把深耕做到极致。他们专注于低菌粉领域,为婴幼儿辅食、乌冬面等高标准产品提供专用原料。“工程师对乌冬面的生产环节都很熟,技术指导比供货本身更重要。”皇丰面粉负责人表示。皇丰不仅卖产品,更在卖服务——从配方改进到工艺调整,成为客户生产体系中的“技术伙伴”。

天祥食品选择的是一条开放型路径。企业提出打造“全球OEM代加工工厂”的愿景,为多家知名品牌提供代工服务。“有时候品牌带制造,制造又反哺品牌,这是一种互相成就。”企业负责人说。天祥在代工中强化质量管理、积累标准化经验,也通过与品牌企业合作,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。

青岛市鼓励企业采用新的加工技术、信息化及智能化设备。政策引导企业在标准化和品牌化的基础上,拓展至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,并发展中央厨房、个性化定制等业务模式。尽管各加工企业业务不同,但它们都在尝试通过创新,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寻求专业化发展。

共筑协同生态

当“青岛面粉”“齐鲁粮油”等公共品牌相继推出,青岛面粉企业的专业化探索迎来了新的舞台。公共品牌如同一座桥,把分散的力量汇聚在一起,让区域产业有了整体的形象与声音。

“跟着‘齐鲁粮油’全国巡展,我们品牌的知名度提升很快。”品品好粮油负责人说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公共品牌的价值不仅在于曝光度,更在于资源共享、市场共进。它让企业走出地方,进入更大的流通体系。

青岛市在推动公共品牌建设的过程中,也不断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机制。从统一宣传、质量认证,到建立产业联盟、搭建交流平台,都为企业间协作创造了条件。公共品牌,不仅是“名片”,更是一种“纽带”。

这种“纽带效应”,正在催生新的合作方式。皇丰面粉负责人提出的建议颇具前瞻性:“能不能在联盟内部形成企业合作?我做面,他做饼干,我们互为配套。”

事实上,这样的合作已开始出现。部分企业之间正尝试原料共享、产品联动、品牌联合推广,形成了区域内“小循环”的雏形。随着产业集群的日益成熟,青岛的食品企业正在从单打独斗转向链式发展。

更深一层的变化,还在于产业生态的重塑。青岛拥有完整的食品产业链,从原料加工到预制菜、从主食企业到终端流通,环环相扣。若能以公共品牌为引领,建立起标准统一、信息互通的协同体系,不仅能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更能让“青岛制造”的整体形象更具竞争力。

在此基础上,品牌还承担着引导消费的功能。通过强化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和品质背书,让消费者认识到“山东粮”“青岛面粉”的可靠与优质,也是在为整个产业链塑造长期价值。

从单个企业的专业化突破,到区域产业的协同共生,再到品牌引领下的生态重构,青岛面粉产业的升级之路,正在由“点”的突破转向“面的融合”,由“企业竞争”走向“产业共赢”,这也是山东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。
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

  • 时间:2026年5月26-28日
  • 地点:待定
  • 今天距"粮油机械发展网【官网】第十六届IND中国粮机展【官网】中国粮机展【官网】粮油机械展【官网】粮油展【官网】国际机械展【官网】国家机械展【官网】"开幕还有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