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底,全国秋收秋种陆续接近尾声。在今年秋收过程中,有两起捡拾遗落在地里农作物的事件,备受关注。一起是河南某县一家规模种植玉米的农业公司,机收刚刚结束地里就聚集了大批捡拾遗落玉米的村民;另一起事件同样在这个县,一位老人正在收完花生的地块捡拾花生时,不慎被旋耕机卷进机器不幸身亡,酿成悲剧。
对两起事件,网友争议很大,既涉及土地流转后,规模经营者与当地村民的相处问题,也涉及该不该去捡拾的遗落粮食等问题。
一粥一饭,当思来处不易;半丝半缕,,恒念物力维艰。崇尚节俭,讲究颗粒归仓,历来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。秋天捡拾地里的粮食,还有一个专有名词,叫“拾秋”。
在小农经济的时代,农业是精耕细作,通过高密度的人力付出,可以实现颗粒归仓。在规模化经营成为大趋势的当下,机械成为农业耕种管收的主角。机收过程中一定的损耗,是不可避免的。
但是,我们也要看到,由于当前部门机械装备落后,机手操作水平参差不齐,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等因素,在有些地块,机收损失率还是很高,造成了粮食的很大浪费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粮食要稳住面积、主攻单产、力争多增产。减损就是增产,降耗就是增收。减少粮食机收环节的损耗,是提升粮食增产的重要举措。
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逐渐提升,做好机收减损工作已经成为大问题。尤其是对几百亩、几千亩的种地大户,降低收获环节的损失,增收效果更是显著。
当下,对种地大户来说,要降低机收损耗,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,具体来说,就是要主动选择新型农机,提升农机手操作水平和种植管理水平,保证成熟度一致,做到适时机收。
在做好机收减损之外,种地大户收获完成后,也可以将地块对外开放,在确保安全的情况,允许周边有空闲时间的村民来捡拾。同时,学校或志愿者群体,也可以组织中小学生或志愿者积极参与捡拾粮食,作为农耕体验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一部分。
永红国际展览(搜索"永红国际展览"公众号关注)注:转载请联系授权并保留出处和作者,不得删减内容。